和星宇的輔導關係結束後,從網絡上看見了一個專為面對著有選擇性絾默症孩子的台灣老師及家長成立的facebook群組。獲得星宇家長的書面同意,讓我把星宇的故事記錄並在網絡或書本刊登後,我邀請群組的負責人讓我加入群組,並把星宇的成長故事向他們分享。

我看見在群組中,大家彼此分享自己面對孩子的心情,經驗和方法。不同孩子的成長故事正在互相祝福著大家!看著群組中每天的更新也很鼓舞,因為知道大家也從互相分享中得著了力量,希望,信心和幫助孩子的方法。

遠在台灣的故事感動著身於香港的我。而星宇的生命故事,也正為處於台灣的孩子,家長和老師打氣!讓星宇的身份由受助者轉為助人者也是協助他建立自信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呢!

把愛 傳開去。
pass love on around the world!
 
九個月的實習輔導來到最後一天了。星宇是我第一個面見的個案,也是我實習最後一天面見的個案。

到最後一節輔導了,如何可以鞏固他在輔導歷程中的成長,更能把他提升到下一個層次呢?

小孩子喜歡聽和創造故事。所以,我把在遊戲治療室中拍過的照片和錄音故事發生過的事情製成一本故事書送給他。這次的主角,除了大頭安,還有星宇。

把大頭安送了給星宇,讓他肩負起照顧大頭安的責任,作為大頭安的照顧者和大哥哥。故事中提到大頭安偶而仍會有說話卡在喉嚨,感到害怕的時候,但是星宇可以運用在遊戲室中和他分享過的深呼吸大法,想像一呼一吸時,肚子像汽球般收縮脹大來為大頭安放鬆身體和心情。希望在將來的日子,星宇遇到緊張的情況,也能幫自己安定內心。

始終,輔導關係總有要結束的一天,讓受導者擁有能力獨立成長才是輔導的最終目的。

離開實習機構時,與星宇和家長一起走到港鐵站,沿路走來,天很黑,下樓梯時,看見孩子活潑,快樂,興奮又輕鬆地連跳了四級樓梯。他媽媽在旁輕聲告訴我,「半年前,天這樣黑,他連走路也不敢,只會躲在我身後,動也不敢動,沒有可能會像現在般跳樓梯,還要在路這麽黑的時候!」

九個月前,星宇的父母流著淚說:「我看不見孩子的將來。他的將來… 是黑色的。」、「家中每個人也很保護他和愛錫他,因為知道孩子在外面已經受到很多挫折了。」、「孩子不能說話,以致他很多方面也比人遜色。」

現在我看見不只星宇更放鬆,他的父母在面對孩子選擇性不說話的情況也更放鬆地面對!父母放鬆後,比以往給予孩子多些機會去試、去跌、去經歷,以致孩子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大的自信和勇氣。不只星宇更有自信,他的父母對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也更有自信和盼望!能夠看見孩子和父母同時有轉變是我最感動不已的。父母和子女總是互相牽引和帶領著!

或許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快樂地跳樓梯,想說便說,想笑便笑,是簡單不過的事。但對於曾經因焦慮而身體變得僵硬,面部變得沒有表情,一丁點聲音也不能發出的他來說,卻是鼓起勇氣,突破內心恐懼的表現。

每位孩子也是獨特的。要比較的話,便拿孩子的過往與現在比較。你會驚訝地發現,他的能力和成長遠超乎你所想像的。從媽媽那句話,可以聽得出她現在不會把孩子與其他人比較,而是細心留意孩子每天微小卻又寶貴的轉變,繼而肯定欣賞孩子,讓孩子自信地穩步成長。

我深信終有一天,星宇會有如星星般閃耀的人生,如宇宙般遼闊的世界。
 
在遊戲室中,發現星宇特別愛聆聽維他奶的廣告歌<stand by me>。每次聽到歌詞說到「你的真摯使我沒疲累」又或是「stand by me」時,便哈哈哈地笑出來!從前,他即使笑,也是無聲的笑。所以對於星宇來說,能笑出聲,已是他一大突破!

除了錄製故事外,獲得三位與我一起修讀輔導學碩士的同學的支持和鼓勵,我便和他們在放學後的時間,一起錄了<stand by me>這首歌,錄完時已經十一時半了。縱然疲累,但腳步卻是輕鬆愉快。因為心裏期待著星宇聽到錄音後的回應。也感謝同行者傻傻的陪我做這傻事。

翌日早上八時已收到星宇的錄音回應!背景聲音很嘈雜,原來他在地鐵車上錄音呢!以往他錄音的場所只局限在家中。但<stand by me>這首歌的吸引力,讓他急不及待要馬上便在街上回應了。這是他另一大突破呢!

看見他一小步一小步的成長,真的很感動呢!當中需要的是耐性、堅持、愛心、信心和策略。我們不能期望他馬上便流利順暢地和人互動說話,但我們可以陪隨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踏上說話楷梯。輔導,不只局限在輔導室,還可以發生在生活每個細節中。

 
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有一個特徵,便是害怕被人看見他和聽到他說話,
那種恐懼大得讓他無法在特定的地方和人面前說話。

故此,以<互相錄音遊戲>的方式,邀請兒童看過錄製故事後,錄音給我聽,分享看完故事後的感受、想法和疑問。以錄音來回應,可減低兒童的焦慮感覺,給予兒童空間和時間去計劃自己要說的話。用遊戲和故事方式進行,可讓事情變得有趣,而非專注在他未能說話的限制,減低他的防禦心理。

錄製故事時,選用了<大頭安> (由頭大身小的可愛公仔來扮演) 作為主角。大頭安和孩子一樣欠缺說話的勇氣,希望藉此引起孩子的共嗚,能更代入故事主角的角色。故事中帶出了孩子在學校中會面對的情況,如:老師請孩子答問題時,孩子呆著了,感到焦慮,不知如何是好,大頭安便發揮創意,以非語言的方式來回答老師。然後,再按著孩子的錄音回應,看他感興趣的部分或是他日常生活中正關注著的事情,來調節故事劇情的發展。有趣的是,故事劇情和孩子的生活相緊扣和互相呼應著。當故事中也加入一位好朋友<小光> (由馬騮仔來扮演),孩子的生活中,也慢慢起了如故事劇情般的變化。孩子身邊開始出現能夠和他在耳邊說話的朋友,他能夠鼓起勇氣和特定的幾位同學說話互動。
一次一小步,當孩子已掌握一個階段,便助他步進下個階段吧。
不要在孩子未預備好時,太心急要進到下一階段,也不要讓他停留在同一階段太久呢。

所以,到適合時候,我便用了一個較為冒險的方法來協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聲音。便是剪輯孩子的聲音成為故事的主角。當收集到足夠孩子的錄音回應後,便可以加以剪輯組織成一個新的故事,以孩子的聲音來說故事。星宇剛剛聽到自己聲音時有迴避和害怕的反應(如:蓋上耳朵,走回房間),可是堅持去給孩子聽,他便會慢慢習慣和能接受自己的聲音呢!

以錄音回應故事,打開他緊閉的口和撫平他顫抖的心。第一次聽到他從錄音傳來的聲音,那刻感受實在難以形容。笑中,帶淚。忍不住,站在街上,嘻嘻嘻的由心裏笑了出來,同時眼角也泛起感動幸福的淚光。

星宇,你知道嗎?

黃姑娘打從心底很欣賞你!我為著你存蓄夠足夠勇氣而興奮感動!
是你,讓我體會到,自己能夠說話,能夠按著內心去表達自己,想說便說,想笑便笑,想行便行,是一種幸福!
是你,讓我練習耐性、學習接納、突破限制、相信人內藏著無比的潛力。
是你,讓我深深的領會到,輔導是無界限,無特定地方,無特定形式。
錄音故事-<大頭安>主角出場
錄音故事-樹葉的特徵
這次錄音故事講述大頭安在學校透過親身接觸來學習樹葉的特徵,
又在學校公園遇見心型的葉子,讓他很快樂。
藉此,想邀請兒童向大頭安和輔導員分享令他快樂的事情,簡單如吃了一杯雪糕也可以,
目的是協助他分享些內心的事情,認識自己的喜好和習慣分享自己讓別人認識他更多。
錄音故事-百變的樹葉
大頭安在小息時到了公園探索樹葉的特徵,他縱然未有勇氣說話,卻想了一個方法來向同學表達善意,希望和同學做朋友。兒童心中喜歡的同學是誰呢?喜歡他的什麼?又會和別人示好來做朋友嗎?
找出兒童信任和喜歡那位朋友,便可以開始為孩子建立具系統的說話階梯,助他逐步走出神秘花園。
 
除了不安的遊戲主題外,星宇的遊戲中還會呈現和口部相關的主題。例如,有一節的輔導時間,他以泥膠造了很多食物。然後把他們一一由嘴的位置往下送到外套的袋口裏,意味著把食物全都吞進肚子裏。話語就如同食物般被吞進肚子裏,無法說出口。


另外,他又很害怕遊戲室中有巨大嘴巴的鱷魚不倒翁。他害怕得躲在我的身後,並尖叫了出來!嘴巴對他具有威脅性。這是他懼怕的事情,同時,若他能面對的話,那便能成為他的成功經驗,提升他的能力感和自信心!每件事情,也像一粒立體的骰子般,是有多個角度。
但當然,不是要他馬上便能克服恐懼的事情,這只會讓他更感焦慮和害怕,不再願意面對。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轉變。怎樣做好呢…

孩子的世界豐有創意,就讓我也代入孩子的幻想世界吧!和他一起化身為勇士,以手工紙捲成魔法棒。一人拿著一支魔法棒,我先站在他前頭,用魔法棒離遠指著鱷魚先生,發出「bu」的聲音。他看見我這樣做時,也顫顫驚驚的舉起他的魔法棒指向鱷魚先生。緊接著,我再發出「bu」、「bu」、「bu」的聲音,星宇也鼓起勇氣跟著的發出「bu」、「bu」、「bu」!他能發出聲音了!然後,我拿著魔法棒攻擊鱷魚先生。孩子起初也躲在我身後攻擊,但後來他的勇氣逐漸累積,變成他站在我前方攻擊他呢!更發出不同的聲音來攻擊鱷魚先生!

下一節遊戲治療時段時,孩子更拿起波來擲向鱷魚先生!他一邊擲,我一邊蹲在地上,化身為鱷魚先生在說:「好痛啊!你人仔細細,原來好大力!」。最後,鱷魚先生倒下來了,便楚楚可憐地說:「我以後都唔敢蝦你啦!因為你好大隻,好有力量啊!」孩子開心地原地跳著和拍手。

孩子由被動轉為主動去面對鱷魚先生。其實鱷魚先生的嘴巴,也代表了一直伴著他成長的選擇性緘默症。一直長大,身邊人開始對他不再抱有能夠說話的期望,把他的身份等同了選擇性緘默症。透過鱷魚先生,把問題外化,把孩子和問題分開,他不再等於選擇性緘默症,更能夠憑著自己力量來克服他呢!

在那次以後,聽他媽媽說,他在家外的地方,如士多,學校門,也開始能輕聲說話了。

 
图片
在遊戲治療中,玩具是孩子的詞語,遊戲是孩子的嘴巴。

星宇開始能更自在地於遊戲治療室中探索空間和玩具,也更開放地探索和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在他的遊戲中,呈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遊戲主題。一是不安,二是和口部有關的遊戲。




交通意外是在他的遊戲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在好幾次輔導節數也呈現出類近的情景。當孩子內心的需要未被滿足,情緒未被完整地抒發掉時,類近的遊戲主題便會重覆出現。這呈現出他對世界感到的恐懼和不安。及後,他又用車踐過公仔,再用兩隻小手指放在公仔的眼睛上,把小手指滑下來,代表眼淚在徐徐落下。星宇把自己投射在公仔身上,藉公仔訴說自己悲傷的心情。他壓抑多年的焦慮不安情緒,藉此獲得抒發。
图片
往後有一次遊戲治療中,同是交通意外的主題,不同的是,消防車來到了,並展開雲梯來拯救受了傷的乘客。自那次後,交通意外的情景不再出現了,因為他也經歷了自我療癒的歷程。當情緒在遊戲治療室抒發出來,而輔導員又接納他的情緒,並如鏡子般反映他的內心需要和感受,孩子心中的結便會慢慢解開。





加上家長在家多實踐反映星宇的感受後,他由不會表達自己到向媽媽表達:「我想俾錢乞丐呢」、「鄰座的同學今天沒上學,可以替我打給老師問他情況嗎」,「我掛住婆婆」,也發揮著這年齡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好奇心和細緻觀察力,讓他在出門時會問這問那。家長始發現星宇有美好的特質,他是個滿有愛心,有敏銳觀察力和具豐富創造力及好奇心的活潑孩子呢!有很多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嘴裏說不出,心裏卻藏著無比的愛、關懷和溫柔!
每個微小進步也加以肯定、鼓勵、欣賞,孩子的信心、力量和喜悅便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

無論如何,常存盼望。

 
图片
星宇,一位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男孩,無法在家庭以外的地方用說話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溝通,不局限於說話。在遊戲治療室中,用了好幾節時間,建立起讓孩子感到信任、安全和被接納的關係後……





他從不敢與我有眼神接觸,到嘗試隔著透明的物件來偷偷看我。他狀似拿著巴士在仔細端詳,但其實他從巴士透明的窗中偷偷看我,希望測試一下我的反應,若果我能通過他的測試,他的勇氣便增加了一級,繼而一小步一小步地作出更多的嘗試。下一節,他把透明膠盒子的玩具倒得一地也是,想測試一下我是否真的接納他。接著,他便把透明膠盒子倒轉過來,蓋著自己的頭。隔著透明膠盒子,可減低他和別人有眼神接觸時的威嚇感。他能夠直視我了!自從那次的突破後,他能夠不隔著物件,如正常小孩子般和我有眼神接觸了!不閃縮,不畏懼,有時還會有無聲的微笑。他也慢慢把繃緊的身體放鬆,不只立正在一個小小的方格中,他在遊戲室中活動的範疇擴展了,後來更活潑地在遊戲室中跑跑跳跳。


小貼士
和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一起製作面具帶在面上和他玩時,說不定他會因為你無法看見他的嘴巴在說話,而減怟焦慮,發出聲音呢!

 
图片
小男孩首次到訪遊戲治療室,由媽媽拖著走進來。小男孩躲在母親身後,緊抱著媽媽的手。我蹲下來,輕聲跟他說:「星宇,我是黃姑娘啊。逢星期三,你放學後的這段時間,便是我們在遊戲室見面的時間了。這段時間,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媽媽走去看地上的玩具,然後跟星宇說:「這邊有很多款玩具車啊。還有你最喜歡的巴士呢。過來玩啊!」一般來說孩子會在這時看一看我,或是走到玩具旁看看,又或會問我問題。但是星宇立正著,好像被冰封著,身體動作疆硬了,只是偶然緊張地撥弄著身上外套的扭扣,面上空白的表情、緊抿著的嘴唇和空洞的眼神好像在告訴我:「我被很驚嚇的事情嚇得呆著了。」這個狀況維持了五分鐘,即使媽媽怎樣做怎樣說也無法吸引孩子走到玩具旁,甚或稍微動一動身體。媽媽退出房間後,我搬了張椅子,坐在他身旁,試著讓他感到這個空間是接納他的:「星宇,知道你第一次進來這間遊戲室,會感到陌生和緊張呢。如果你只是想站著的話,我會在這兒一直陪著你。」靜默無聲。「星宇,這個空間,這段時間是屬於你的。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他連眼珠也沒有滾動過一下。但時間又過了幾分鐘,看見他身體開始前後微微搖晃了。「星宇,我看見你好像有點疲累。若果覺得疲累的話,你可以坐在這張椅子,又或是坐在地上呢。」星宇沒有回答,但緩慢地坐在椅子上了。
星宇雙眼一直瞪著那箱用透明膠盒子裝著的玩具車,但眼神中,表情裏,不帶任何情感,沒有期待,沒有興趣,沒有不滿,沒有悲傷,只有空洞。我試著反映他的內心:「我看見你看著那箱玩具車,如果你想玩的話,可以玩。」同樣,緊抿著嘴唇,無語。「你如果覺得那箱玩具車很重,拿不起的話,我可以和你拿過來玩呢。」他點頭。終於,他給我第一個回應。把那箱玩具車拿到枱上後,他便用剩餘的三十五分鐘時間來把車子由枱的左面推至右面,再把車子由枱的右面推回左面,來來回回的,沒有發出一絲聲音,沒有一點的眼神接觸,沒有任何表情流露在面上。我只有努力地默默地在旁陪伴支持著。我按捺著自己的疑問,不提問,不引導他在遊戲治療室的發展方向。只是描述著他所做的:「我看見你把車子推著呢。」「車子開車了!」「車子在轉彎。」「這輛紅色的車子和黃色的車子快相撞了。」讓他感受我在努力了解他,進入他的世界,而非硬把他帶到我的世界。
五十分鐘的遊戲治療時間,沒有半點對話交流,沒有半點眼神接觸。遊戲治療結束後,陳太眉頭深鎖地問我:「兒子除了選擇性緘默症外,還會是自閉症嗎?他跟人沒有眼神接觸,不會和人有社交互動,只管重覆做著同樣的事情,從小到大,又只是會玩巴士。」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根據DSM-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選擇性緘默症為其種一種焦慮症。
當中,列出以下五項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標準 (APA美國精神學會, 2013):
1.在期待他該說話的場合不說話(例如學校),但在其他的情境中可以正常說話。
2.這種緘默行為妨害患者在教育與工作上的成就,或有礙社會溝通。
3.患者的緘默行為必須持續一個月以上,但不含入學的第一個月。(剛入學的孩童可能對環境感到陌生而不肯說話)
4.緘默若因缺乏社交情境所需的知識、身體不適、或不具備當時情境所使用的語言,這種情況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5.若這種障礙可歸因於其它的溝通障礙(如口吃),或肇因於廣泛性發展礙、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總括來說,他們不是不會說話,他們通常能夠在親密的家人之間正常說話。他們「選擇性」地不說話的情況是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焦慮而引發。他們害怕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或被人看見他們在說話,而且當他們說話或聽到自己的聲音時(即使是錄音),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冷汗及顫慄,說話好像卡了在喉嚨般無法說出來。同樣是有選擇性緘默症,不同孩子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和焦慮程度。有的除了在家中對著家人外,在其餘地方,對著其他的人也不能開口說話。有的可以發單音,有的可以輕聲在別人耳邊說悄悄話,有的會用手語動作來表達自己。至於他們身體的彊硬,面上的空白表情,缺乏眼神接觸與社交互動,也是他們用來抑制焦慮的方式。這些行為特質和自閉症的孩子有類近之處,所以有些時候這類孩子會被誤解為自閉症呢。但其實在他們最親密的家人面前和當他們感到最輕鬆自在時,這些徵狀是會完全消失的!
故此,理解他們的不安和焦慮感,提升他們的能力感和自信,並明白他們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和挑戰我們是很重要呢!